《YES OR NO/一场思维滞后的战略选择》丁刚:从PC拥有量看美国挑起的意识形态竞争
《YES OR NO/一场思维滞后的战略选择》丁刚:从PC拥有量看美国挑起的意识形态竞争

原创 丁刚看世界 丁刚看世界2022-06-28 05:18发表于北京收录于合集#中美关系7个#美国之变39个

6月26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了一项七大工业国集团(G7)的计划,要为全球贫困国家的基础建设项目筹措大约6000亿美元,以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近年来,华盛顿策划和推出的一些计划和法案,本身带有很浓厚的“中国特色”,即由政府主导来扩大投资,并将竞争对手确定为中国。

最近搞出来的《2022美国竞争法案》是这样,去年11月推出的1万亿美元基建投资议案也是这样。

现在这个G7计划,虽然表面上强调要和中国不一样,靠募集私人资本来推进项目。但在推进的过程中,恐怕不靠政府引导还是不行的。

华盛顿当然不会承认是借鉴了“中国模式”,而且,要把“中国模式”压下去、比下去是它的既定目标。它已经将这场全球范围的竞争定义为“意识形态”的竞争。

去年3月,拜登在推介其包罗万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时再次强调,这是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竞争的一部分,而美国输不起这场竞争。

这令人不觉想起冷战时的美苏竞争。

01

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引用过一组关于个人电脑的数据: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有5万台个人电脑,而美国有3000万台。四年后,苏联拥有大约 40 万台 PC,而美国拥有 4000 万台。

这位首创”软实力“之说的美国学者没有引用其他经济或军事数据,大概是因为他认为个人电脑拥有量的数据能更好地解释美国为何会“赢得”冷战竞争。

个人电脑的数量是经济竞争优势的反映。通常,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较高的经济体往往拥有更多的个人电脑。

个人电脑拥有量也是衡量社会开放程度和创新程度的标尺。它主要反映了是意识形态的作用。

约瑟夫·奈想说的是,苏联的解体与经济溃败的直接原因不是因为美国变得更强大,而是因为苏联的社会体制制约了拥有更多的个人电脑。

冷战就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体制较量的一场战争。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认为,意识形态是冷战期间美苏竞争的核心。

美国的“赢”,不是在两大军事集团真枪真炮的战争较量中胜出,而是在两个对立体系各自经济发展的较量中胜出。

冷战的结束强化了美国人的体制优越感,这是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能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当年与苏联的竞争一样,现在华盛顿也将中国描绘成了意识形态与不同体制的竞争者。图片02

要是现在约瑟夫·奈用一组数据来比较中国,他肯定不会选择个人电脑的拥有量。

6年前,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一篇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文章中写道:“一场历史性竞赛在两种相互竞争的发展模式间展开,一方是中国,另一方则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虽然这一竞争不为大众所熟悉,但其结果将决定欧亚绝大部分地区未来数十年的前途。”

他认为,“全球政治未来的重要问题很简单:那就是谁的模式会奏效?如果‘一带一路’倡议达到中国策划的预期,那么从印尼到波兰,整个欧亚大陆都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发生变化。中国模式将在国外盛行,为沿线国家增加收入并因此产生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污染行业同样也会被转移出去。中亚将不再处于全球经济的边缘,而是变成世界经济的核心。中国的威权政府形式也将获得极高声望,暗示民主国家的一大劣势。”

当然,福山绝不是在为“中国模式”唱赞歌。如同现在华盛顿正在做的,福山是以中国为例给西方一个警示:一个新的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已经站在我们的面前了!

他在最后写道:“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基建设施的修建在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自身变得这么艰难。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就有可能将欧亚大陆以及世界一些重要地方的未来拱手让给中国还有它的发展模式。”

这种关于中美、中西模式之争的说法开始在西方流行起来。它一方面夸大了中国的能量,另一方面又借这样的夸大来激励自身。

不过,重提模式之争并以意识形态划线,实际上就将中国视作是一个对手,一个有可能动摇西方文明赖以生存、扩张之基础的对手。

以中国为对手,激励自身发展,本无可厚非。

华盛顿愿为发展经济和贫困国家提供大规模资金支持,那是美国自己的事情。

但是,一旦将中国确定为意识形态的对手,这些法案、计划就会带有强烈的抗衡色彩,并且为挤压、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比如,最近通过的《2022竞争法案》,就带有借意识形态问题打击、遏制中国资本与中国制造的内容。

华盛顿没有什么新招,它不过是在全球经济领域内重启冷战时军备抗衡的老套路。

不同的是,中国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俄罗斯的、改革开放道路,中美两个大国的经济不可能像冷战那样,在各自对立、封闭的圈子里发展了。

还是以个人电脑的拥有量来看看中美竞争吧。

03

根据前瞻数据的统计,从1997年到2010年,中国每百户家庭拥有的个人电脑(PC)数从2.6台增加到了71.16台。

2011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市场。当时《华尔街日报》还专门发了一篇报道,导语开门见山: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电脑市场。

纵向比较,增长的速度很快。横向比较,与美国的差距仍很大。

自2013年以来,中国个人拥有的电脑数量下降很快。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公布了《推广智能PC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与发达国家PC渗透率(每百人PC保有量)差距巨大,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差50%,与美国相差达到70%,且中国PC渗透率城乡发展极其不平衡,城乡差距高达50个百分点。

如业界人士所说,电脑主要是用来生产的,而手机主要是用来消费的。个人电脑的渗透率不足,反映的是城乡发展差别大、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率较低的现状。

因此,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美国人提出的“模式竞争”有故意夸大中国竞争力的一面,而PC的渗透率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发展所处的水平和未来的着力点。

换到中美关系看,我们就会发现另一种景象:电脑的生产制造成为双方经济相互依存的一个缩影。

2018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国。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1年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出货增长10%,达5700万台。

中国个人电脑的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国不可能像苏联那样,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寻求发展、壮大的路径。

中国拥有了提升国内电脑应用率、与世界进一步联通的良好基础,同时也不断满足着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的电脑需求。

美国人拥有的个人电脑有多少是中国制造的?中国人拥有的个人电脑中有多少配备了美国制造的硬件、软件、芯片?全世界一流品牌的电脑中,有多少零部件是中国制造,又有多少是美国制造?

这些问题隐含着一个简单道理:中美任何一方的发展都需要从对方的发展中获益,切断联系,自己也无法发展。

如果一种意识形态必须靠对对手的绞杀和遏制而取得优势,这样的优势能维持多久?图片—END—
丁刚看世界,赞474
前面的精彩丁刚:欢迎白宫顾问观摩“6.18”购物节
丁刚:华盛顿喊的是民主,要的是市场!丁刚:俄乌冲突是西方资本力量扩张的结果
丁刚:从20年前对基辛格的采访看美均势战略
丁刚:《纽约时报》和西方文明的“平庸之恶”
丁刚:中美竞争,中国胜出靠什么丁刚:拜登面对的最大挑战者是“反工作”新一代
丁刚:共同富裕,瑞典模式告诉我们什么
丁刚:长津湖战役,志愿军英勇拼杀为啥?
丁刚:美国遏制华为背后的巨大黑影
丁刚:那些“属于中间”的被领养的中国孩子丁刚看世界

赞赏二维码喜欢作者收录于合集 #中美关系 7个上一篇丁刚:佩洛西窜访将成为中国对美战略的转折点下一篇丁刚:北约想搞“经济第五款”给立陶宛壮胆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丁刚:美国芯片法案瞄准中国崛起的优势...丁刚看世界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