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闻社编辑部推荐/华尔街俱乐部
疫情还没结束,网上依旧热闹,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新闻刷新三观,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今天重新拿来分享给各位,常看常新。
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尤其在自媒体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纷繁嘈杂的信息噪音中排除干扰,找到最接近真相和本质的线索,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索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总结了几个观点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
1. 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认知成本
很早以前我参加过宝洁公司的一次内部培训。那次培训让我印象深刻,培训的题目叫"Cognitive Science",认知科学。
主讲人是宝洁全球总部负责品牌视觉设计的主管。她和我们分享了广告和产品的视觉包装是如何去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其中她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发现:
绝大多数人,90%的事物都是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认知的(右脑),只有10%的事情是通过数学和逻辑来认知(左脑)。
举个例子。当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产品的外观设计,颜色和图形决定了我们会拿起哪款产品,而不是产品参数。
如果产品在外观上还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某些积极联想(比如做成美女身型的香水,这和盛装,晚宴等建立联想),那会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认知成本,就是我们理解一个事物所要花费的时间和思考精力。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是有先后顺序的,即先从认知成本低的直觉感知型信息(如标题,图片等)开始,再到认知成本高的复杂分析型信息(如数据,多段文字等)。
先易后难,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天性。大多数人更习惯接受观点,而不是分析信息,更容易接受是什么,而不是思考为什么。
比起在香水上标注出复杂的成分和功效这种高认知成本的途径,让消费者看到一个阿娜多姿的明星和瓶身,接下来一切都无需多言。
再比如每天刷屏朋友圈的各种文章,传播量大的往往都是简单易懂,观点浅显的文章,但这样的文章通常也是转发即忘;而真正专业的“深度好文”却少有人问津,因为这样的文章很少会给出绝对的结论,而是提出多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思考。
后者由于存在更高的认知成本,在碎片化的互联网“轻”阅读环境下,很容易被湮没。
认知成本的存在,给操纵信息舆论提供了基础和可能。那么具体是如何做的呢?我们接下来往下看。
2. 一种手段:撬动情感的弱点
每个人都有情感弱点,即使意志再坚定的人,也会有软肋。它就像千里之堤上的蚁穴,一旦被击破,就会引发接下来排山倒海的溃败。
论在互联网上情感弱点的撬动难度,大概有这么个规律:
爱情 = 亲情 > 友情。
爱情和亲情占据了我们生活情绪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对于今天的90后们而言。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国90-00年出生的网民占据了全中国网民的50%以上,他们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原住民,他们的一个小动作就有可能在网络上形成巨大的声量。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曾经在网络上有个红极一时的现象级自媒体作者,咪蒙。
她最擅长挑拨情绪,制造对立,写过许多爆文。
曾有人将咪蒙写过的文章做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图表资料来源于《数据分析视角:咪蒙凭什么写出那么火的文章》,原作者书生婉悠,Python爱好者社区,微信号:Python_shequ)。
咪蒙的标题关键字词云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90-00后是咪蒙的核心粉丝人群。而咪蒙文章的标题基本上以男人,出轨,爱情,吵架,父母等为核心。再挑选出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来看,基本上都是以抨击男性,抬高女性为主。重点探讨的是婚姻,家庭,两性关系,并充斥着离婚,出轨,金钱,暴力等吸引眼球的内容。
这些内容最容易受什么人喜欢呢?
涉世未深的少女和家庭生活不幸的妇女。这两类人,恰恰是互联网上最有表达分享欲的人群。再加上咪蒙在南都十几年的优秀文笔经验,挑动起她们的情感神经易如反掌。
虽然我不喜欢她,但在挖掘和洞察情绪需求这方面,咪蒙非常专业。
而另一个善于撬动情感弱点的领域,是互联网营销。
西方宗教上把人性之恶归为七种,称为“七宗罪”。它们分别是:
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罪恶”恰好也是我们的情感弱点。而在互联网上,高明的营销者会充分利用这些弱点,达到目的。
最明显的是“贪婪”。比如双十一期间眼花缭乱的促销,无论是满减,定金膨胀,还是抽奖,无一不是利用人性的贪婪,来促使人们冲动消费(Boy插一句,真怀念以前粗暴的5折,今年这都什么玩意儿)。等到冷静下来才发现,本来只想买一个电饭锅,最后却买了一个厨房。
再比如“虚荣”。从最早QQ会员的红黄蓝钻,到各大电商平台的VIP等级制度,再到弹幕网站上充会员就能更改弹幕颜色等等......这些功能设计的背后,都是有意地将人群进行高低价值区隔,从而满足一部分人的虚荣心理,让他们获得优越感。
而至于“暴怒”,“贪婪”,“色欲” 等等,那就更普遍了。每天充斥着我们朋友圈的文章,那些煽动情绪的大号们,无一例外不是在利用这些。
认知成本的存在让我们更趋于感性认同而非理性思考,这时运用情感弱点,通过适度的挑动,非常容易建立情感共鸣。那么在这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3. 一套体系:虚假运营的组合拳
100多年前,《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曾对“群体心理”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颠覆性的观点:
“当个体融入群体时,个体的行为特征将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构成该群体的新的行为特征。”
我们常说的“少数服从多数”就是这个道理。当个体因为某些契机(比如情绪挑动)进入到一个群体中时,会不断重复地接受群体环境的信息,逐渐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这个时候,群体中领袖的操控开始起到关键作用。保持理性,冷静思考的人会被视为异类,遭到大家的排挤。最终,群体完成自我“净化”,达到和谐统一。
把这个原理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有两个领域,邪教和传销。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塑造“精神信仰”和“个人崇拜”,从而发挥群体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给每一个新加入的成员洗脑。
这让我想起电影《让子弹飞》里张麻子和黄四郎的一段对话: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历史的进程总是相似的。
如今在互联网上,这种“洗脑”手段演变出千变万化的玩法。甚至“领袖”们只需要退居幕后,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就能让上套的人络绎不绝。这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虚假运营。
所谓虚假运营,就是有目的地给互联网用户制造一种假象,这种假象利用一些网络规则和心理学技巧,让我们难以识别,信以为真,从而获利。
从Web 1.0时代的BBS论坛,到Web 2.0时代的门户网站,再到后来的社交媒体,移动电商,虚假运营的手段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在不断迭代更新。
最简单的淘宝商家刷单,带来从众心理的消费;微商朋友圈的转账记录,吸引大众购买;婚恋交友网站上充斥的漂亮姑娘,勾引用户下载;招聘平台上的虚假职位,营造出公司规模庞大的假象等等。
从最初的五毛党水军,到后来成立专门的工作室,再到接下来体系化的运作模式,虚假运营逐渐成为依附在互联网繁荣背后的一条地下产业链。
拿之前风口上的移动直播举例,几年前有个新闻,叫“直播间里除了你全是机器人”的新闻引发了不小的行业震动。直播公司和演艺经纪公司合谋给观众制造繁荣假象,从而骗取用户打赏的行为,已经成为这个行业不公开的秘密。可普通大众,也许并不知道。
而更高级的虚假运营,甚至可以构建出一个专属为你的虚拟世界。这就像网络游戏里的副本一样。不同的是,在这个副本里,你是唯一真实的人类,周围陪伴你的“玩友”全是通过计算机数据模拟出来的假象。
它们甚至还会主动跟你聊天,给你发视频和图片,让你产生一种“我在和真人互动”的错觉。而它们的任务,是激发你的各种心理欲望(比如前面提到的贪婪,色欲,暴怒,虚荣等等)最后花钱买礼物,买金币。
这些像极了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情形。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楚门,生活在一个被操作的虚拟世界。
4. 启示和应对方法
关于互联网时代下操纵人心的原理和方法,就分享这么多。总结如下:
一句话概括:因为认知成本的存在,让情感挑动成为可能,最后通过虚假运营的组合拳来不断巩固和升级。
就这样,我们一步步掉入预先设好的陷阱。
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的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思考负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保持独立思考更是一件困难却有价值的事情。
最后,我不敢说有百分百有效的应对方法,但下面几个小建议,大家可以试试:
a. 由难到易,反向思考
不想被轻易控制,首先就要尽力回避“认知成本”给我们造成的思维惯性。
我在从事咨询行业时,学会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原则:
把观点当作信息,把信息纳入观点。
什么意思呢?即把注意力从“论点”转向“论据”,越过观点去往下寻找支持观点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整理起来,再去匹配观点。
举个例子,比如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
《京东上财季GMV(成交总额)增长1000亿!》
一般人看到,可能会习惯性地转发朋友圈,然后配一句“强东真牛,京东加油!”。但这就有可能犯了“认知成本”的错误,被一句话标题带走。
假如我们仔细看内容,去寻找支持标题观点的“论据信息”时,会发现大有文章。
比如GMV(成交总额)的统计来源和构成,是自营业务本身,还是自营+第三方业务的总和?是用户已下单付款的数额,还是包括未付款和拒收的订单?
比如统计周期的时间跨度范围有多大?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没有不同?
再比如和这个数字相关联的还有哪些数字?它们共同反映出京东的商业战略出现了哪些变化?
了解数字背后的统计规则和方法,再去看这个标题,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而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
b. 掌握黑箱法则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着重介绍过这个方法。
所谓黑箱法则,就是只关注事实和结果,暂时先把推理和假设关进“黑箱”,不去管它们。
这么做的好处,是在思考过程中避免了主观臆测,也避免了被情绪煽动者带节奏的情况发生。
接着,通过结果来反推动机,通过事实和疑点来解释动机。以此完成一个逻辑思维的自证循环。
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在大多数线性事件(是什么,为什么,产生了什么结果)的思考过程中,尤其是新闻和热点事件。
c. 多用思辨的角度看待问题
我对思辨的理解是,不要轻易抹杀任何一种可能。
逻辑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自证思维。它的目的并不是还原事情的真相,而是自圆其说。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所谓真相,在它发生过后就已经消失了。后面所有的推测都是一种程序正义,是一种建立在已有证据上的自圆其说。
高超的操控者善于利用手上的材料,编纂出一个符合其目的的所谓“真相”(对应前文说的,虚假运营)。只要这个过程没有漏洞,天衣无缝,大多数人很难去辩驳。
这非常像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通过不同的镜头拼接,就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比如同样的三个镜头:
1. 一个人在笑;
2. 一把手枪直指着;
3. 同一个人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
按照1-2-3的顺序拼接,那么很容易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但如果按照3-2-1的顺序拼接,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无惧死亡,大义凛然的人。
网络操控同样如此。
所以,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给我们“拼接”的所谓“事实”,而是不放过任何可能,尝试自己去推断,去论证,去查漏补缺。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感谢大家的时间 =)
张良计2020领英Linkedin年度行家/2018领英Linkedin年度最强音/专注于职场经验,逻辑思维,个人成长技巧分享434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https://file.daihuo.qq.com/mp_cps_goods_card/v13/index.htmlhttps://file.daihuo.qq.com/mp_cps_goods_card/v13/index.html转自张良计 作者 张良计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compo@mail.com阅读原文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如何用最快的方法超越同龄人?...王盐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领导让我把钱吐出来给她,怎么办...就叫熊太行也行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高级建议必须会的图、表7...91grk项目管理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