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不著一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何“尽得风流”?》东西问【SUP NEWS】中美新闻社快讯
《短评:“不著一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何“尽得风流”?》东西问【SUP NEWS】中美新闻社快讯

原创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2022-02-05 16:50收录于话题#东西问461个

图片

中新社记者:文龙杰全文字数:1154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图片
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开幕,恰逢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立者始也。

24成为开幕式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密码”: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暖场歌曲24首、雕刻冰立方的激光24束……有文化时间之称的二十四节气引发广泛关注,其有何内涵?

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首先,蕴含天人合一思想。

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源于商周,确立于秦汉,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补充历法。

《庄子》载:“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二十四节气细致而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四季交替的气候特征,例如,惊蛰、谷雨、芒种、寒露、霜降等是通过物候的标志性变化来定名,体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与此同时,受天人合一观影响,节气不但为农业生产立法,也成为规范日常行动的指南。如中国古籍所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并强调,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2019年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一只蜜蜂飞落结香花间采蜜。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中新社发 王建中 摄

其次,蕴含和而不同思想。

中国农历是融合夏历和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一种阴阳合历历法。

夏历,又称阴历,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阴历以月相变化为依据,能反映潮汐而可指导海事活动,但未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不能反映季节转换,难以准确指导农事。

而二十四节气则是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属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

中国农历融合了夏历与二十四节气,通过置闰法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得益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和智慧,夏历与二十四节气没有“阴阳不调”,而是“和而不同”融为一体形成了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的中国农历。

2021年12月26日,北京颐和园,落日余晖照射在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形成“金光穿洞”美景。“金光穿洞”景象出现在每年冬至前后,“冬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光线光影是一年中最斜长的,光影能照亮平时照不到的区域。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再次,蕴含生生不息思想。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冬至阳生春又来”,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生生不息的循环时间观。如《黄帝内经》所载,“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

“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文化时间,影响到中国人生产和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中国独有的知识和实践体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世界的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相遇,两种时间和合共融,毫无疑问,创造了交流与互鉴的典范,既是奥运这一体育盛事的题中之义,也为审视和思考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有益视角。

2022年2月4日,“立春”节气,江苏南京梅花山上早梅绽放,释放春天的气息。中新社发 苏阳 摄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秋公羊传》释曰,“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本次开幕式上未出现一位穿古装的人,但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符号的巧用,大概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319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图片编辑:李慧思文字编辑:丁宝秀
责编:陈海峰

中国与希腊古老的竞技精神如何映照现实?| 东西问
“财神”昭示了中华文化怎样的财富观?| 东西问
从古代奥运到北京冬奥,和平基因为何始终传承?| 东西问
收录于话题 #东西问 461个上一篇假期即将结束,这件事你一定要做……下一篇中国与希腊古老的竞技精神如何映照现实? | 东西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