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仓颉密码》褚成炎评说其意义【SUP NEWS】中美新闻社转发
长篇历史小说《仓颉密码》褚成炎评说其意义【SUP NEWS】中美新闻社转发

世界头条APP客户端

世界因此更精彩立即体验长篇历史小说《仓颉密码》的学术意义与文学价值商务传媒2022-01-29 10:23:22+关注

褚成炎

长篇历史小说《仓颉密码》出版后,在文学界、学术界和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当仔细读完这部鸿篇巨制后,感觉又是情理中的事。我们华夏文明古国,有着非常丰富灿烂的史前文明,尤其是中华象形汉字是我们传统文明得以传承至今的工具,她的诞生和使用,整整影响了华夏几千年历史。在中国,虽然研究古文字和甲骨文的专家学者大有人在,但却没有一个作家从伟大的象形字发明家仓颉入手,用文学(这是大众最易接受)的创作方式,来探秘中华象形汉字起源,探秘辉耀华夏千秋的炎黄时代,来全方位展现我们异常丰富的史前文明。正如该书内容简介所言,“《仓颉密码》所涉及的考古学、人类文化学、原始宗教、文字学、历史学、民族学、血族群婚、对偶婚、远古星象、历法、中华医学、伏羲八卦、祭祀巫术、石器陶器、兵器兵法、丝绸玉器、丧葬等等,都足以证明作者创作的严肃性、探秘性和涉猎知识的丰富性。”

面对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此类具有独特意义的大书,正如著名国学家、教授张昌余先生所言:“《仓颉密码》是迄今为止唯一以小说体裁张扬汉字渊源的鸿篇巨制,作者在广搜博集中,演绎华夏民族的真善美;在探幽索微里,解读中国文化的DNA,其思绪纵横驰骋而不离主旨,其笔触神行电迈而坚守本位,全篇布局恢宏而收放自如,人物众多而富有个性,情节生动精彩,语言庄严大气充满诗意。”人们常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那些著书立说或研究者的艰辛与耐力,而中国文坛的另类独行侠黎正光先生却用二十多年的文化考察研究,来完成他的《仓颉密码》,就这种精神而言,都应使抱急功近利浮躁心态的文人学者们深思。

我是热爱中华传统文明的炎黄子孙,在美国从事的是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工作,也是一名学者和文学热爱者,我想就黎正光先生的长篇小说《仓颉密码》谈点自己的看法,以供天下热爱华夏传统文明和对文学有兴趣的朋友们共同探讨。

关于中华象形汉字起源的必备条件问题

这本是一个非常学术化的问题,既然《仓颉密码》已涉及到这个重要问题,我就这个问题谈谈初浅之见。人类在漫长进化历程中,诞生并出现过的古文字不下上千种,而其中最著名的有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希腊腓尼基人创造的比布鲁斯字母,还有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和古玛雅人创造的玛雅文字,以及中国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和古老的彝文等等。中华象形字的出现和发展,肯定也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华夏无数先民为结束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他们费尽心血,才逐步从天地万物的物像中,悟出象形符号最初的雏形。可以肯定地说,中华象形字是由千千万万的华夏先民发明的。诚如黎先生在“创作缘起”中所言,“中国汉字每个字都是创造而成的,其字形、字象、字音、字义都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都有一些神奇而有趣的故事。仓颉,正是我们华夏远古收集、整理、发明象形字的集大成者。仓颉身上,体现了我们华夏民族百折不挠、永远求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我认为,面对很多的中国象形汉字,要去追问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明出哪个象形字已不重要,也无从考证。但聪明的作者却从多年的文化考察研究中另辟蹊径,他部分舍去学术性要求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采用文学创作中的判断、推理、合理想象等诸多手段,全面而宏大地展开了洋洋近八十万字涉及一百多人物命运的创作,这既不臆断也避免了许多无从考证的学术诘问和谁也无法回答的一些难题。我这样讲是否意味着《仓颉密码》就仅是文学著作,而无一定的学术意义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开始,研究中国古文字的专家和著作不计其数。其中当代较有影响的有唐兰的《中国文字学》,李学勤先生的《古文字学初阶》,沈怀兴先生的《汉字起源四题》和日本藤枝晃先生的《汉字的文化史》等等。就作家而言,黎正光先生却在《仓颉密码》中通过故事情节,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并提出了中国象形文字诞生必备的三大条件:A、各种岩画符号的出现;B、各种陶文符号的出现;C、各种契刻符号的出现。试想,如果没有这三大必备又含有诸多象形元素符号的出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诞生会有可能吗?这既是一个逻辑关系,又是探秘中华象形文字起源的原由问题。中国一些甲骨文研究学者,他们一生精力都用在了辨识解读甲骨文本身的字形与字义上,当然,这并没什么过错。然而,作为作家的黎先生,却从文字起源的源头着眼去研究它诞生的必备条件,仅从这点上讲,该书就具有一定文字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当然,该书的学术性意义还涉及有中医的起源、古星象起源、丝绸和古兵法、历法、图腾和律吕起源等等。仅从该书每章引言所涉及的书籍看,我想,一个作家不做好诸多知识准备,不完成自身文化知识结构的建构,是难已有质量完成该书写作的。

如何认识华夏民族灿烂的史前文明

如果不是专家学者,就一般人而言,即便读完司马迁的《史记》,读完神秘的《山海经》等书,要较系统的地讲出我们华夏民族那丰富的史前文明,确有较大困难。在我们阅读经验中,极难(不知有否)读到用新闻方式加写有“背景导语”的小说。黎正光先生绝非故弄玄虚,他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所写作的历史背景,特在《仓颉密码》的“背景导语”中给我们作了有益的提示:“在我们蓝色星球,人类进化的生命之影已有六七百万年历史,当非洲猿人从巨大灾变的环境远离故乡,人类先祖就开始分别走向远古蛮荒世界。在中国广袤的地域,或许巫山猿人和元谋、蓝田、北京猿人先后在多地进化之链上,呈现过东西方人的基因交流,然而,古人类考古现状又证明,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我们东亚的人类祖先还有着独自生存发展的过程与空间…… 面对人类起源之谜,无论非洲起源说还是本地起源说怎样在用自己的论据解释人类的起源,也无论原始人群为生存在世界各地怎样流动迁徙……就这样,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有着混合基因的原始人群,又再次发生血缘的交融和漫长的进化,由此诞生了后来的华夏诸族…… 五千年前,我们的先民还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社会……这个时代,常被人们称之为炎黄时代……”我想,如果作者对人类文化学和考古学没一定研究,是断然写不出这种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背景导语”。由于《仓颉密码》内容所涉及年代的特殊性,当我们读完这样的导语,自然就会减少阅读障碍,就会对书中所叙写的丰富史前文明感兴趣,由此产生对我们华夏先人的敬意和对我们民族的热爱。

读完《仓颉密码》,会渐渐明白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由多民族组合而成,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时代,华夏大地主要分布有哪些大小部落,他们的图腾以及图腾崇拜观念对先民有怎样的影响。在《仓颉密码》中,作者通过对星象大师金二伯的塑造,使我们了解北斗七星在华夏古星象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以及农时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秋”季节两分点的起源。在中华医术起源中,作者通过对神农炎帝和智者岐伯的塑造,通过对炎帝百草园的描写,使我们了解中医在华夏大地有着怎样悠久的历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仓颉密码》用了较大篇幅描写了华夏远古最具诗意的西陵部落和丝绸发明家嫘祖。我们中华民族骄傲自豪了几千年的丝绸发明,除了南北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并丰富了人类的服饰,然而我们许多华夏子孙却并不清楚丝绸是谁发明的。书中,作者在浓墨重彩塑造象形字发明家仓颉的同时,还为我们塑造了远古伟大的丝绸发明家——黄帝的正妃嫘祖。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凭空产生的吗?古兵法的源头在哪?流行华夏大地几千年的各种祭祀和巫术,它的源头在哪?我们先民怎样从血族群婚、伙婚、走婚,到对偶婚以及一夫一妻制如何诞生?我们先民最早使用的是什么乐器,律吕是怎样诞生的?为啥华夏各民族有如此不同的丧葬形式?玉器为什么被古人视为神物?长篇历史小说《仓颉密码》所涉及的华夏史前文明的广度问题,是目前中国任何一部小说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正因如此,该书所描写的内容和塑造的人物,就有了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文化价值。作者把如此丰富严肃的史前文明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这样就使我们在阅读快感中还多了些对知识的了解和接受。我想,这是作者借鉴《三国演义》创作方法的明显目的:枯燥的知识和历史,一但被文学作品的创造力激活,那她的巨大影响力就会在社会历史中逐渐突显!

在此,我想起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奇的获奖评语:“表彰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卓著功绩,和对史诗般般叙事艺术的贡献”。还有前苏联1965年诺奖得主肖洛霍夫的获奖评语:“由于他在那部描写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杰作中,以强烈的艺术力和正直的创造性,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显然,黎正光先生着力的创作点和对题材的选择,是受到以上伟大作家启示的,这种启示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的严肃创作里,还体现在他身体力行的数次文化考察探险中。

《仓颉密码》的语言艺术特色

西方文论家韦勒克曾说:“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的确,黎正光先生的《仓颉密码》构筑起一个属于他自己创造的文学世界。在这世界中,不仅有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复杂命运,还有心理刻划中透出的人物鲜明性格特征;不仅有原始野性的爱恋与性爱交织的浑朴古歌,还有爱恨情仇中透出的深刻人性中的善与恶;不仅有华夏史前文明的全景展现,还有惨烈悲壮气势磅礴的远古部落之战;不仅有象形汉字起源的艰辛与挫折,还有古星象和祭祀巫术诸多的奇异与神秘…… 认真读过《仓颉密码》后,留下各种印象的同时,颇觉独特的是小说的语言特色。

通过了解,我才得知黎正光先生创造了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奇迹,那就是在创作《仓颉密码》前,他是连一个短篇小说也未写过的现代诗人。正如诗人、文化批评家蒋蓝先生所言:“在我看来,黎正光是中国诗人中唯一一个把“现代史诗写作”理念贯注到二十一世纪的诗人。从文本角度而言,《仓颉密码》用诗人特有的感觉弧度,逐渐为我们打开一个极具个人化的诗意视域。小说诗意化创造并非对诗歌语言的简单移植,而在于能否把这种移植融化在小说独具的叙事语境之中。”众所周知,黎先生曾追求“现代史诗”写作进行过无人区探险考察体验,《人民日报》还误发过他的“遗作”。因黎先生曾出版过几部诗集,所以,这一写作优势就自然在长篇小说中显现出来。可以说,能在近八十万字的整部作品中弥漫诗意,并呈现出浓郁的诗人情怀绝非易事,就文本意义而言,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中也不多见。

请看,小说在描写草原天快亮时的感觉,“时辰的花朵,被夜的纤手举向黎明。极度困倦的仓颉,终于在启明星的注视下睡去。东方天际,苑若一只巨大的慢慢开启的蚌壳,透出一线曙色。熹微的晨光中,远处地平线显露出黑紫色的山的剪影。吃饱夜草的白马和黄马,此刻却低头静立在黎明的晨风里,仿佛在聆听草原的心跳……”再请看,同样是描写黎明时分的景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怎样充满神秘主义手法的诗意描写,“月黑风高。阴云与春的萌动和生机对峙着。下半夜的凤凰岭,偶尔响起断断续续的几声狼嚎,被群鹿鸣叫的气势逼退。老柏树顶上,一股浓黑的旋风在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仿佛在昭示或期待着什么。黎明还未告别凤凰岭苍青的睡意,一阵悠扬的骨笛声从林中传来。这时,浓黑的旋风开始升起,悄然向洛河飘去。静静的河水之上,浓黑的旋风变成一道冷凝的雾霭,猛地扎进水中,溅起辉照高高台地的万道霞光……”如此这般充满诗意感受的描写,在整部小说中随处可见。

在景物描写中穿插独具特色的议论,又是《仓颉密码》的另一特色。请看,“寂静的白象山宛若一艘巨大的潜艇,在深深的夜海里航行。在这没有航标无须航标的岁月之海,它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没人回答也无须回答。无数直立行走的生灵,在酋长的率领下,狩猎、采集、果腹……浑浑噩噩、茫茫然然地挨着自己有限的生命。一代又一代,他们只遵循大自然基本的生存法测,生生不息地与飞禽走兽们一同演奏着古老而悲壮的生命大合唱。”当仓颉深夜在林中的篝火旁研究琢磨新的象形字时,作者又作了这样精彩的描写,“火星飞蹿,篝火的火苗苑若无数火舌,温婉而灼热地舔着仓颉执着的目光,抚慰着仓颉坚毅的嘴角。此时,仿佛那些伴随仓颉的象形字也随篝火一同燃烧起来,尔后又幻变成一支升腾而起的巨型火把,照亮了历史的漫漫长夜,照亮了五千年前我们华夏先民跋涉在野蛮时代的艰难身影……”

黎正光先生曾说,他写小说受博尔赫斯的启示较大,要用诗人的眼光探索哲学和历史的文学性。博尔赫斯创立了文学中的幻想美学,他却想创立文学中的诗意美学。我想说的是,任何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这艺术特色里就包含作家自己使用的文学语言。可以说,文笔冼炼充满诗意的叙述描写,正是《仓颉密码》最具独特性才情之一。因有了这样的特色,当我们摒弃浮躁心态阅读此书时,才能获得小说中最具诗意的快乐享受。

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形象

一部伟大作品的成功,纵然需多种因素构成,但对一部长篇小说的成功而言,在诸多因素中,对人物的成功塑造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作家能为文学艺术长廊增添全新的文学艺术精典,则是值得我们庆贺的最好理由。

纵观中外文学史,那些具有宏大叙事结构的伟大作品,她既能体现长篇小说的高贵与尊严,又能融入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理性思考。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先生曾说:“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的命运就是世界的命运,人物带动着他的整个世界,比如《红楼梦》,整个世界跟着那个人颓败下去,《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是如此。这一点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恰恰是古典小说的根本精神,现代小说已经遗忘了这样的志向……”试想,《三国演义》如不能成功塑造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刘备、周瑜等艺术群像,她能流传至今么?《水浒传》如不能成功塑造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艺术群像,她还能在中国民间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么?还有《红楼梦》中对宝玉、黛玉和王熙凤、宝钗等的塑造,《西游记》对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的塑造,这些都是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艺术典型。

即使是外国文学作品对人物的成功塑造也同样如此。我们一旦提起《静静的顿河》,便能想起格利高力,一讲到《战争与和平》,就能想起安德烈与娜塔莎;每当提及《巴黎圣母院》,便能想起美女爱丝美拉达和敲钟人卡西魔多;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克利斯朵夫,《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瑟罗等艺术典型群像。

纵然是中外文学史的各种艺术典型全景展现,似乎也难觅到类似《仓颉密码》中仓颉这一全新的艺术典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仓颉复杂又充满人性的成长史,为我们塑造出既是伟大发明家又是侠义英雄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典型。仓颉的艺术真实性还在于作者在深入研究史前文明的基础上,没有将仓颉概念化和脸谱化,而是通过无数真实感人的故事,通过仓颉常挂嘴边“妈的族”这种华夏远古特骂,将血肉之躯和灵异智慧的仓颉性格,在游历天下部落时所遭遇的事件中全方位展现出来。他有恨有爱,有缺点有毛病,遭遇挫折困苦时也动过放弃发明象形字的念头,突遇险情时也产生过贪生的想法,面对恶行也有忍气吞声之时…… 但他一生楔而不舍追求象形字的发明创造,无数次的见义勇为拔刀相助,辅助轩辕黄帝统一天下部落,希望结束部落战争为天下民人造福。作者通过仓颉一生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仓颉这一既是文化伟人又是侠义英雄的艺术典型,这不能不说是《仓颉密码》的成功之处。因为,我们从仓颉身上看到了百折不挠、永远求索的民族精神。我深信,仓颉作为有着巨大励志作用的艺术典型,将会深刻影响我们华夏子孙,永远启示那些有着强烈创造力和愿为科学文化事业奉献一生的人!

《仓颉密码》的民族性和史诗性价值

任何有文化良知的中国人,都希望看到我们中国的本土作家,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思维方式写出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史诗性鸿篇巨制。外国文学界一直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存有不屑一顾的感觉。我曾在国内外许多文化交流中多次听说,西方汉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们几乎都有同一看法,就是我们小说或诗歌创作中自以为“先锋”的意象派,神秘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等等,大都不过是学西方形式上的“模仿”之作,几乎都缺少本质意义上的创新与发展。当然,这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封闭多年的中国文坛来讲,似乎有些苛求。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如果我们还拿不出属于真正本民族引以自豪的“民族性”作品,那就真令人遗憾了。

当我读完《仓颉密码》后,几次与黎先生交流中,黎先生就坦言:“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诞生了想写出华夏民族史诗的想法,为此,才特地开始探险考察长江之源无人区和荒原大漠与原始森林,甚至还考察了新石器时代的诸多文化遗址,我想从华夏文明源头梳理我们的文化之根。”我问过他,既然有写本民族史诗的想法,你有这方面的理论准备吗?尔后,他拿出他的《时间之血》诗集,指着其中关于“现代史诗”的理论文章说:“我在当初考察长江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在考察中记下一些想法,回成都后就整理出一篇几千字的文章,1986年发表在贵州省的《山花》文学杂志上。”我又问,这篇关于“现代史诗”的文章跟你《仓颉密码》有关系吗?他又爽快说:“嗨,关系大着哩。我在此文章中对现代史诗有五条界定:1、生命意识——指人对宇宙世界的各种深刻的生命体验;2、历史意识——指包容于积存在诗人意识中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进程意识;3、哲学意识——指史诗中深刻的理性力量和哲学思辨能力;4、结构意识——指包容诗的形式与内容的复杂而有序的实体;5、现代意识——指现代最本质最深刻的人类现存意识和现代精神。虽说我没写完我所追求的现代史诗《迷川》三部曲,但我已把这种理念植入我对《仓颉密码》的创作追求中了。”

我翻阅黎先生的《时间之血》不禁沉思:他是个追求现代艺术的现代诗人,为何又写出反差如此巨大的《仓颉密码》?尔后,我又问道:“黎先生,你是一位现代主义诗人,为何写出这部内容和形式完全属于中国式的传统之作?”他回答我说:“这是由题材决定的。当初我从考察长江之源开始,就是想从华夏远古文明开始探索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当时是寻根文化热嘛。可后来我又觉得用诗不好表现远古的许多人物与事件,还有众多的发明创造,如果写抽象了一般人不好理解,写得太具象又缺少诗意。十年前,我就下决心要用小说文体写出我们华夏民族的史诗。炎黄时代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极为重要的史诗时代,汉字是我们文明传承最主要的工具,仓颉又是发明象形字的集大成者,所以我就决定从仓颉入手研究史前文明,最后完成了《仓颉密码》的创作。”

显然,《仓颉密码》的作者在写作前,不仅思考了史诗性写作必备的条件与因素,而且还研究了长篇小说的宏大叙事结构和内容、题材诸多重要问题。在这满世界充斥琐屑、媚俗、杂乱、怪诞甚至低俗的文学垃圾时,黎先生却作了极为认真严肃非快餐式的写作追求。《仓颉密码》的主题和内容严肃得让人不由顿生敬意,他解读的是既重要又恰是许多人不太清楚的华夏史前文明的起源,告诉我们的是遥远的部落兼并统一刀光剑影的炎黄时代,描述的是中华象形文字起源的漫长过程和几大重要条件…… 难道《仓颉密码》仅仅是为圆黎正光心中那个“写出一个民族的史诗”的庄严之梦?

我想,任何捧着厚厚上下两卷《仓颉密码》的人,都有沉甸甸的厚重之感。著名作家莫言曾说:“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那些根本不懂命运和苦难为何物的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少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长篇越来越短,与流行无关,与印刷和包装无关,与利益有关,与浮躁心态有关…… 长度、密度、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一伟大文体的尊严。长篇小说没有必要为了适应某些读者,把自己变得短、浅、媚、俗,就像大象没有必要为了适应某些动物而改变自己的体形和性格一样。”对长篇小说的创作态度,我非常赞同莫言先生有见地的看法。我认为,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倍加重视文化建设和艺术的发展。当前祖国大地出现的国学热、文化热,国家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等等,都足以说明真正文化艺术回归并发扬光大的时代已来临,那么,个别作家写出具有史诗般份量的著作也是历史的必然。

黎先生在一些文学交流场所曾说,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作家应有“精英创作意识”,有人要他对这种意识作出解释,他说:“精英创作意识实际就是作家创作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一些缺少创作才华的人为满足低级趣味的需求,写出一些低俗甚至完全是文化垃圾的东西,他们追求的是能赚取银子便成。道义感、正义与良知,崇高与神圣——这些人类发展中的文化核心价值元素似乎与低俗写作者无关。娱乐性不等于无聊和低俗。即使穷困一生,我也决不写那种低俗无聊得没有任何文化艺术价值的东西!”针对这个问题,评论家李建军说得好:“一个人也许可以给大家带来许多快乐,也许可以制造出巨大的新闻话题,但他永远不可能创造出伟大的文学作品。”

诗人、文化批评家蒋蓝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黎正光的出现,《仓颉密码》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汉文化的还原,就是向着以人的价值、意义世界的主题的还原,向人文世界的文化视域的还原,以及反思的文化世界功能的还原?而这种还原,至少黎正光做出了富有深意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思索蒋蓝先生的评定,当我再次体味《仓颉密码》在“创作缘起”中的某些段落,我倍加意识到黎正光是中国文坛的孤独另类,他有着传奇的人生和对作品题材选择的独特视觉,他用二十年的文化考察研究和生命体验成果,向世界捧出一部庄严大气之作,向我们展示了作品宏大的结构和众多历史人物,以及那富有特色用原生态创作方式对祭祀、游牧、渔猎、农耕、医术、丝绸、星象、死亡、图腾和对远古部落战争的描写,无不给人留下大气磅礴、撼人心魄的艺术震撼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黎先生用学者般心血和艺术才华复原了那段朦胧的历史影像,让她清晰地还原给我们当今的华夏后人,他不愧是人民的功勋作家。

历史在前进,文学在发展。《仓颉密码》也决非是一部十全十美的鸿篇巨制。我认为,在刻划塑造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时,对个别次要人物的刻划就略显粗放。如姜缈祭司、空林女祭司和力牧、风后将军等。另外,书中既然写的是史前时代,其中多处涉及原始性爱场面的描写就使人感到拘谨而缺了些原始野性味。对中医和古星象起源问题,如再多增几处具有故事细节的描写就更使人感到过瘾……

面对世界,在模仿复制下载拼凑成风的社会里,我们从严肃原创文本《仓颉密码》中,用心灵触摸到一种既含诗意又具神圣的文化语境,而这种语境的基础与氛围都弥散在中国味的文学想象力与创造力中。由此,我们也再次见证了什么是文学的艺术品质。对文坛而言,《仓颉密码》以其独特性已充分体现出她的学术意义和文学价值,我认为,该书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她的启示性。英国女作家伍尔芙曾说:“我们同时代的作家们所以使我们感到苦恼,乃是因他们不再坚持信念。”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先生也说:“没有信念,就无法诞生一种贵重人格,甚至无法逃避哪怕是渺小利益的袭击,这很可悲。而我是越来越看重写作者的人格力量的。一切的写作问题,其实都是写作者自身的问题;一个破败的人,无法建立起任何值得信任的写作。”从坚持文学信念这一观点上讲,我衷心希望中国文坛,出现更多更具份量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大气之作。

於美国纽约不息斋

【褚成炎简介:著名旅美学者,诗人,作家,辞赋家,戏剧家,评论家等,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院长等。】

【黎正光简介:诗人、作家。曾当过兵上过大学,曾是新闻人并任报社文学编辑,也曾任中国《汉语文学》网站总编。在中国各大报刋发表过近千首(篇)诗作,出版过《生命交响诗》、《血羽之翔》、《时间之血》等诗集;创作有影视作品《仓颉密码》《疯狂的芭蕾》和《牧狼人》。出版的长篇小说《仓颉密码》(上下部)和藏地小说《牧狼人》(上下部)现正在喜马拉雅FM热播中。曾多次参与策划创作影视和纪录片,诗歌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现为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院士,北京某影业公司文学总监,中国自由撰稿人。】

发布于 2021-01-04

编辑:chanbaek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仅代表原发表单位和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info@worldhds.net,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更多评论请打开世界头条APP客户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