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中的禅》【SUP NEWS】中美新闻社转发
《中西方美学中的禅》【SUP NEWS】中美新闻社转发

 北京文艺网 · 资讯  · 文学自媒体注册首页社会文学美术音乐影视摄影戏剧舞蹈

《中西方美学与禅》

2022-01-13 09:05:41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丁正耕中西方美学与禅丁正耕文学中西方美学的不同,一个注重罗辑形式美下的思维美,一个注重舒服安逸下的生命趣味美。但最终仍是从形态与意趣的不同角度,通过心灵的和谐、舒服而终归了美滋美味的归宿--美。

  2002年七八月间,中国学者,原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苏俄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肖洛霍夫研究专家、苏联农庄制度与农庄文化研究专家刘亚丁教授与我在北京上下苑画家村以北的静之湖渡假村,谈到了关于中国美学的问题。

  在那次交流中,我说,我们中国高校的美学教育有个致命的问题,是不明白我们的美学理论体系原点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就目前来看,这个问题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似乎仍未得到完全重视。

  基于这个原因,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在贵阳受画僧德灯上人的邀请,在零禅林,我须与大家认真聊聊关于美学并中国美学与禅的问题。

  一、西方的美学及其发展

  美学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它既是一门思辩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它研究的对象 :美学教育 、经典著作 、美学史 。

  何为美?它是世界的本源性问题。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新中国的美学开拓者、奠基人、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就是这方面最早最好的阐释者)。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文学中的“美学”主要指对文学艺术进行的哲学思考,其思辨性最强,关照范围最广。

  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它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随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人们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虽然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他却并不排斥艺术,而且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的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所说的美并非一般的现实美,而是艺术美。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更确切的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根据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这种名称,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但黑格尔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为自然美是心灵美即艺术美的反映形态。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但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美,而是艺术。他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写道:“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的原则的体系吗?”在对艺术的研究时,应包括美学意义的美,但艺术不局限于美,因为美学的内容应该研究艺术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他认为美学如果只研究美,那么像崇高、伟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进去。美学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二、美学范围与原理诸元流变

  美学的范围与宇宙同在,与人类同在,作为美学原理,应有哪些内容呢?这不但涉及到美学作为一种学术按自身的逻辑关联的内容,还要涉及到教育体系的学科分类对美学的具体呈现的制约。

  在中国的美学教育,是放在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美学,也是艺术学下面的四个一级学科里的艺术理论、美术与设计学、戏剧与影视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又是文学下面关于文学的诸学科和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下面的各国文学,更是一级学科建筑学下面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学科和林学下面的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这里最为重要是,因艺术学与美学的分离而产生出来的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与美学的关系。

  美学的原理,通常情况下是要告诉人们:1,审美现象学,清楚当人面对美,做审美欣赏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审美是怎样开始的,怎样进行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2,审美类型学,清楚美分为几大基本类型,如美、悲、喜等大类,下有小类,如美之下有优美、壮美、典雅,这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3,审美文化学,清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形式。4,形式美的法则,清楚超越文化和时空的美的基本法则,如形、色、对称、均衡等。5,美的起源,从人类文化学来看,美是怎样产生的,人是怎样认识到美的。6,美学的学科历史,清楚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其规律又是什么。

  在这六个大问题中,最重要的是:一、审美现象学、二、审美类型学、三、审美文化学、四、形式美法则,知道了这些,就基本上明白了什么是美学。

  在美学方面历来的经典文献中,对美学范式具有开启作用的文章有:

  1、柏拉图开启美的哲学的《大希庇阿斯篇》;2、夏夫兹伯里开启审美心理学的《论特征》;3、巴托开启艺术哲学的《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4、维特根斯坦对美学语分析具有影响的《美学讲演录》。

  在此之外,还有对美学体系具有影响的专著:

  如,1、从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美的本质的。得出一种主体的普遍性(类似于美的本质)是审美的基础。划分两类审美判断力,美与崇高,即两类最普遍的审美类型的康德的巜判断力批判》。

  2、从美的本质定义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用理念确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区别于理念的其它表现形式,从而解释一切美的现象。以及理念显现在感性上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是与宇宙进化历史相一致的,无机物是感性的最低级,艺术是感性的最高级,美有统一的定义,艺术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态,美学只须研究艺术就足够了,艺术门类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诗包括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美学只研究这五门艺术就可以获得关于美的普遍法则。这些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象征型(建筑)、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绘画、音乐、诗歌),三大审美类型囊括了一切美的对象。你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质、五大艺术、三大类型,就掌握了宇宙间的美的黑格尔的《美学》。

  3、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本意不是要用此本书建立一个美学体系,而是要想通过这本书建立两个理论体系,一个美学体系,一个艺术体系。首先,他要把艺术科学从美学里独立出去,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两个学科的明晰;然后,在把艺术独立出去之后,又要看到,美学与艺术学在很多方面是联系在一起,二者经常都在“联合行动”。因此,最后,通过一本书把这两个体系放到一起来讲。这样一来,从实际的效果看,又变成了一个包含审美对象、审美经验、艺术为一体的美学体系。此书又代表了西方美学原理的一个转折,在第一部分不是讲美的本质,而是讲审美对象。

  4、朗菲德《审美态度》是美的本质消失后单从审美心理学来结构一个美学原理的典型。朗菲德以三大部分组成了自己的体系:第一,把欧洲的心理美学理论综合起来予以体系化,具体来说,就是把闵斯特堡、普芙、布洛和心理距离理论,浮龙·李,谷鲁斯的内模仿理论,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这三大学说综合起来,构成心理学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用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实证性和经验性来规范欧洲的心理美学。美国自然主义是一种泛化的美感论,这样会使欧洲理论失去其优美的结构和逻辑的整一,因此,朗菲德在用美国理论质询欧洲理论的不实之处和空泛之处的同时,把审美心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艺术方面,用艺术史的实例去证明欧洲审美心理学原理的正确,二是形式美方面,对欧洲审美心理作了形式美方面的引申,同时,一方面用形式美来完善了欧洲审美心理体系,另方面,形式美即在艺术之中,把美学的艺术方面结合了起来,形式美也在自然和社会之中,把美国自然主义美学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进来。因此,朗菲德的理论,实际上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一,审美主体,这是基础;二,艺术作品,是审美主体的确证和艺术外化,三,形式美法则,是审美主体的广泛外化和逻辑确证。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重建艺术哲学型美学原理的典型。此书以卡西尔的象征符号学为主导,承接着罗杰·福莱(Roger Fry)和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克罗齐到朗菲德的审美主体美学,桑塔耶纳和杜威的自然主义美学中的思想,把八门艺术——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组成了一个艺术哲学体现。朗格把艺术基本分为四类:时间(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空间(音乐)、力(舞蹈)、生活(文学、戏剧、电影)。在朗格对艺术门类的论述中,第一,以幻象作为总的基础,再在各门艺术中显出幻象上的二级乃至三级差异。从这里可知,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的独立性,构成她的艺术哲学的一大主旨。第二,在对每门艺术的不同幻象的论述中,始终把基本幻象、艺术形式、艺术形式中内蕴的情感形式连在一起。

  6、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把审美心理与艺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美学原理的典型。它在结构上有四大特点:一,从何为审美对象开始,区分了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在说明了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把审美对象集中于艺术。二,讲解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向主体呈现的基本结构。三,讲解审美主体对人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知觉时的基本结构。从而不离开审美对象来讲审美主体,也不离开审美主体来讲审美对象。较好地而且辩证地解决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四,从哲学上探讨审美是如何可能的,人为什么需要审美。

  7、迪基《美学导论》是美的本质被概念分析取代之后,把美的哲学(概念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结合起来的典型,同时也是把美学史与美学理论结合起来论述的典型。此书是一个层套结构,而且是一个可逆性的灵活结构,这一结构还是两个层套,只是这两个层套没有主次之分,从古代看过来,凝结为艺术理论,再从艺术理论平向推开,为艺术理论、审美态度、美的理论。六个方面构成整个美学理论的结构,这一结构,有历史,有今天,有在时间上的演化,有在理论上的逻辑,形成了一种美学原理的类型。

  三、《文心雕龙》与中国美学的原点

  在中国,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但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道”、“气”、“象”、”无“、”虚“、”实“、”虚静“、”玄鉴“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尤其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巨大的关于艺术创作的从形式到内容及艺术思想并审美的论述,无疑是中国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最高峰,也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它呈显了理论上最完整、成体系的建构,也确立了中国美学的完整体系。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着,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着。 刘勰对《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环渊的着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徵,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徵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在当代,美学在人文学科当中地位日益凸显,审美体验的意象性特徵被认为在应对现代人类文明的危机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同时,美学在中国近现代历次啓蒙运动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四、  认知美学历史的成长美学

  当然,要清楚什麽是美学,对美学史的发展的了解是不可缺少的。

  而在这种美学历史发展的认知过程中,显然为我们开啓了对美学原理及其形式的学习与认识。因而,我们才知道了什麽是美学。

  西方的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是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的美学思想发展史。西方美学史源远流长,着名的美学家、着作和流派极多,影响遍及世界。近现代中国美学也受到它的影响。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世界美学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大阶段:

  一是从4万年前仪式和艺术出现到公元前4千年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之前出现的原始时代,这一时期人类关於美的观念在原始艺术中体现出来;

  二是从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始的五大文明(埃及、两河、印度河、中国夏商周、美洲奥尔梅克文明)到公元前700年轴心时代之前的神庙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人类关於美的观念用一种国家型的宗教艺术来表现;

  三是从2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到17世纪现代性开始的时期,这时各大文化,包括希腊、希伯来、波斯在内的地中海、中国、印度,以及後来的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等,实现了哲学突破,用一种理性的思想来看待人和世界,开始了用理论形式来讲述美学,其中,西方文化从柏拉图追求美的本质始,建立了一种谈论美的学科形式。而中国和印度,用的一种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方式来谈论审美现象。

  四是从现代性以来至今的400多年历史,这时,一方面西方文化的美学以自身的逻辑不断地演化,另方面,非西方文化在西方这一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按照西方的学科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学,构成了西方美学与非西方美学之间的互动。

  在这四大阶段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潜美学,从学科的角度,可以忽略不计,重要的是第三和第四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美学演进,构成了世界美学的历史大线和整体风貌。

 五、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美学史: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美学研究“美学是伴随世界史的全球化进程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学研究有一个引进、传播、发展及创新的过程。

  美学在中国的引进。

  清末民初,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留学知识分子,将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学科体系引入中国。以王国维先生修订的教学大纲将《美学》列入教学计划,标志着美学在中国的确立。后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进一步将西方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特别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使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建国后,王朝闻的《美学概论》,于1961年,作为中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美学教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美学教育的重要奠基者。同时,王朝闻也是新中国美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美学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美学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着作时,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学原理着作,从1917年到1930年,中国共出版了标准的美学原理着作6部(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浅说》、陈望道编着的《美学概论》、范寿康的《美学概论》、徐庆誉的《美德哲学》);另有美育原理着作3种(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实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学的基础》)。

  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学术大讨论。在以美的本质为基础的美学类型里,讨论美的本质,成了共和国前期重建中国美学体系的基础工程。

  该讨论得出了四种观点:1、客观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主观派: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萤为代表;3、主客观统一派: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社会派: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这四种观点互相争鸣,从20世纪50年代争论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美学热是这四派争论的继续及各派的体系化的完成。

  最后,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与王朝闻先生的生活美学,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流。

 六、禅与美学

  “禅”是“禅那”的略语,梵文作Dhyāna,巴利文作Jhāna,英文译作Zen。自中国唐代以来,“禅”汉译意思有“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禅”,即是指修习者的精神集中于一种特定的观察对象,以佛教义理的正确思维,尽力排除外界各种欲望对内心的诱惑和干扰,以便达到弃恶从善,使本体心性获得绝对自由的目的。

  就禅的本源来讲,禅并非佛教独创。早在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立之前,禅已在古代印度广为流行。到佛教成立后,只是援用禅作为佛教的一种主要修持方法。

  据19世纪在印度莫亨约*达罗和哈拉帕古城遗址出土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章中,发现刻有瑜伽坐冥想的神像,以此说明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就已经有瑜伽的实践。后来瑜伽便成为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各种宗教徒修习的方法。

  从“抑止心的作用”意义上说,“瑜伽”(Yaga)同“禅”是同义语,也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在印度吠陀时代,被婆罗门教奉为经典的《奥义书》中就有:让感官和意识的注意力,转移到心上,你就能乘梵天之舟, 振奋起精神,渡过恐怖之源的水流。在原始佛教的《经集》(Suttanipāta)中也有这样的话:抑制自己的意志,向内反省思维,守住内心,不让它外鹜……要学会独自静坐,……圣者的道是孤独的起居生活,只有孤独,才能领略生活的乐趣。

  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传人中国。最初的译经者对“瑜伽”缺乏了解,译之为“道”,这与当时把佛教混同于“黄老之术”不无关系。到了东晋时期,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到中国传禅数之学,才将“瑜伽”译为“禅”。

  禅定,中国佛教常把“禅”和“定”合称为“禅定”。

  那末,什么是“禅定”呢?

  所谓“禅定”,从广义上说,是指专注一境,思想集中,心不散乱,这是人人都具备的,但须认真去做。狭义上讲,禅定特指佛教僧侣的宗教思维修习,即“坐禅”。此外,就是指佛教“戒、定、慧”三学之一的“定学”,即通过凝神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对佛性的悟解。

  据《月灯三昧经》卷六说: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能获以下10种利益:(1)安住式;(2)行慈境界;(3)无烦恼;(4)守护诸根;(5)无食喜乐;(6)远离爱欲;(7)修禅不空;(8)解脱魔绢;(9)安住佛境;(10)功德成熟。

  禅宗,以“禅”命宗,重在“修心”、“见性”,主张以“禅定”来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但不限于静坐凝心、专注观境的形式。又因为禅宗的参究方法以彻见本体心性为主旨,所以又称为“佛心宗”。相传在南朝梁普通年间(520~526),印度僧达摩渡海来华传“二入四行”禅法,被称为中国禅宗初祖。中国僧慧可从达摩得法并获《楞伽经》4卷,后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然后慧能因示法揭开悟,得弘忍衣法,主张“顿悟”,开创南宗禅,影响深远。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因示法偈不舍,北上开创北宗禅,主张“渐悟”,但门庭寂寞。

  后来,以六祖慧祖的着名弟子南岳怀让为代表,经数传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慧能的另一着名弟子青原行思,又经数传形成曹洞宗、云门宗、法限宗。其中以临济宗和曹洞宗流传的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又形成黄龙派、杨吱派。这就是禅宗史上所称的“五家七宗”。

  七、中西方美学与禅

  西方美学因为二元论的对立统一性所产生的形式、形态、思想美诸要素而决定了美学的基本原理。

  中国美学因为中国道儒文化中心下所产生的三元论形态下的道中和而决定了美的原则是以和谐、舒服为原理的审美标准。

  简言之,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在于,一个注重形式美下的思维美,一个注重舒服安逸下的趣味美。但最终仍是从形态与意趣的不同角度,通过心灵的和谐、舒服而终归了美滋美味的归宿--美。

  而禅,却是以另一种形态下的各种欲念扬弃后的,对思维修炼安静后而获得心灵舒服与安逸的佛教文化高级层次的修身方式之一。

  但,最终也能归结于心灵对美的反应,即,禅的目的之一亦是美!

  2022年1月13日5时12分至7点59分老丁完善1月11日讲座内容成文于贵阳温泉半山酒店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相关文章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斯达克(北京)艺术有限公司京ICP备19059076号-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