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的骨头》【SUP NEWS】中美新闻社(文化交流)
《书生的骨头》【SUP NEWS】中美新闻社(文化交流)

原创 周大明 思想者书店2022-01-14 13:54

图片

摄影师:Diego Moreno

有些姿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

其实,坐、卧、起、立、跪,乃至作揖、鞠躬、握手,所有的动作,都是心灵的姿势,都需要一根骨头支撑。

没有了骨头,卧床的身体,也只是一具皮囊。

01

1927年6月,清华园中有这样一幕。

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投湖自尽,消息犹如在平静的颐和园里投下了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
图片清华园王国维墓
曹云祥校长,梅贻琦教务长,吴宓、陈达、梁启超、梁漱溟以及北京大学马衡、燕京大学容庚等名教授西服齐整,神情庄重,他们头颅低垂,弯下腰身,用三次沉重的鞠躬,向静安先生作最后的告别。

陈寅恪教授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师生,都看见了他那身一丝不苟的长衫,玄色庄重,布鞋绵软。
陈寅恪步履沉重地来到灵前,缓缓撩起长衫的下摆,双膝跪地,将头颅重重地磕在砖地上。
所有的人都被这个瞬间惊呆了,校长、教授、朋友、学生,在陈寅恪头颅叩地的三响声中,突然清醒过来,一齐列队站在陈教授身后,跪下,磕头,重重地磕头。
在向一代大儒王国维先生告别的时候,下跪,磕头,才是最好的方式,才是最庄重的礼节。

这样的仪式,才能和先生的马褂以及头上那根遗世的发辫融为一体。
陈先生用了一种骨头触地的姿势,完成了对王国维先生的永别。
02

许多年之后,在国民党败退逃往台湾的混乱中,陈寅恪拒绝了蒋介石的重金诱惑,在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的礼聘中来到了温暖潮湿的广州。
而他的学生刘节,则早他三年到达广东,在并无约定的时光中等候同老师的再度相逢。
在美丽的康乐园里,学生们知道历史系主任刘节和历史系教授陈寅恪,似乎没有人了解他们过去的师生关系。
但是,每逢传统节日,学生们都可以看到令他们惊诧的一幕。
节日来到陈寅恪教授家里的系主任,彻底脱去了平日西装革履的装束,一袭干净整洁的长衫,布鞋皂袜,一派民国风度。
见到陈寅恪先生的刹那,刘节教授便亲切地喊一声先生,撩起长衫,跨前一步,跪拜行礼。
图片陈寅恪(右二)1956年8月31日摄于宅前,左一为刘节

刘节用跪拜的仪式展示尊敬和感恩。他说,骨头虽然坚硬,但一定得用皮肉包裹。
深刻的思想精髓,必定在文字的深处。
下跪,磕头,站立,鞠躬,已经不再常见,但当它出现的时候,一定比握手高贵。

1966年6月,学人劫难开始,陈寅恪首当其冲。随后被抄家,数代先人收藏的珍籍善本和陈氏手稿均被洗劫一空。陈寅恪年近八旬,除双目失明二十余年外,股骨颈骨折卧床业已六年,身体极其衰弱。
当时,曾经有人暗示刘节,只要批判其师陈寅恪,将会很快过关,但刘节却丝毫没有退缩,甚至愿意舍生取义代陈寅恪被批判,受尽屈辱。

刘节说过:“我是学孔子的,我从孔子得到好处,我不能忘恩负义。那个主义好,但我用不上,孔子的学说我用得上。我写了《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结果就大会小会评判我。在会上我没有认错。很多人劝我退休,但是我不怕”。坚持学问不能曲学阿世。
写到此处,不禁拍案而起,掷笔长叹

03

曾经担任过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的冯雪峰,有一次在家里接待一个高官。
由于级别相当,话题投机,聊天中冯雪峰不知不觉跷起了二郎腿,对方也不在意,一直满脸笑容。
客人告别之时两人紧紧握手,冯雪峰一直将他送到门口。
当高官的专用小汽车缓缓开来,停在身边时,客人依然站立不动,并不去拉开车门。
这个人人都能伸手完成的开门动作,轻而易举,然而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结局。
司机打开驾驶室的车门,从车头前面绕过来,躬下腰,替官员拉开车门,小心翼翼地护着他坐进车中,然后轻轻关上车门,再经过车头,回到驾驶座位上。
这个动作瞬间点燃了冯雪峰胸中的怒火,他没有想到,有的人,一旦晋升了职务,当了高官,就在下级面前趾高气扬,下雨让人打伞,出入让人开关车门。出行前呼后拥,有人拿公文包,有人捧保温杯。
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车,冯雪峰狠狠地摔了自家的大门,大声骂道:架子大过了皇帝,却是一副小人嘴脸,从此决不让他再进家门!
冯雪峰大发雷霆的时候,古老的中国,万岁的皇帝早已绝迹了。
但是,看着那个远去了的高官,他突然想到的却是固定在龙椅上的那个名词。一种推翻了的制度,化作幽灵,附在了后人的身上。
04

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曾经的学生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
图片蒋天枢先生(摄于上世纪30年代)
蒋天枢从遥远的上海来到广州的时候,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病重卧床了。
这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学生与老师的第三次见面。
蒋天枢如约来到了陈宅,师母不在家,只有病中的老师孤独地躺在床上。
无人招呼,蒋天枢就站在床边,谦恭地听着老师说话。
陈寅恪失明多年,早已看不见学生额头上的风霜,更不知道, 花甲之年的弟子,毕恭毕敬,站立床头。
几个小时过去了,师母回来,才目睹了这让人心动的一幕。
中国古代有“程门立雪”这个古老的典故。

杨时和游酢去拜见老师程颐,在门外站立等待,睡中的老师醒来时,门外纷飞的大雪已是一尺多深。
这个出自宋史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它承托了士人的气节与精神。
1964年5月陈寅恪病床前的蒋天枢教授,无异于另一个时代的杨时。
但在蒋天枢心中,只有“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的朴素。
五十多年之后,我隔着遥远的时光,仍能感受得到蒋天枢彼时双腿的酸胀和腰肢的疼痛。
广州一别,蒋天枢教授停止了自己的著述,他用心血和所有生命余下来的时间来全力完成老师的郑重嘱托。
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后来,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蒋老已仙逝多年,而在陈老床前的站立,已成不朽。

05
图片
上面这张照片流传甚广,拍摄于1958年4月10日。
木椅上面安坐的是两个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
蒋介石和胡适,并肩而坐,蒋的神情气度保持了他一贯的严肃和威仪,符合一个领袖的身份,他正襟危坐,服饰严整,身姿端正。
出乎意料的是,胡适二郎腿高跷,神情轻松,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胡适在日常生活中虽也常翘二郎腿与友人交谈,但在院长就职典礼这样的场合,有包括国民党《中央日报》在内的诸多媒体在场,就常理而言,翘二郎腿合影确属不妥。
那么后面有什么故事吗?

照片的背景是,4月10日上午,“中央研究院”为胡适举行院长就职典礼。典礼结束,举行“第三次院士会议”开幕式,蒋介石训辞。会后,胡适、李济陪同蒋参观文物展出。参观结束,蒋和与会人员照相留念。
在院长就职典礼上,蒋介石发表讲话,胡适认为讲话内容干涉了学术研究的自由,等他上台致答谢词时,开头就是一句:“总统,你错了!”让蒋介石很是错愕。
接着,胡适在会上声明“‘总统’夸奖我的说法是错误的”,强调自己被大陆批判,不是因为“个人的所谓道德”,而是“几十年来提倡科学方法”,并认为这些科学方法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进而,胡以新任院长的身份表态称:“中央研究院”的职责并非只是蒋介石所言的“复兴民族文化”,而是“要提倡学术”,“还是该走学术的路”。
如此当众否定蒋的意见,自然令蒋深受刺激。蒋后来在日记里说,胡适讲这些话,“事后回忆,甚觉奇怪。”
在讲话中,胡适还一再当着蒋介石的面提到前任“中研院”院长朱家骅,讲朱家骅的好。而朱家骅的辞职,却是蒋介石盛怒之后的结果。
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胡适在媒体镜头前翘起的二郎腿,或许他是在传递这样一种讯息:政治权力不应该干涉学术自由。
虽然,这只是一种“度君子之腹”的主观揣测,胡适并未就二郎腿一事留下任何直接的只言片语。
不过很难说,这里面绝对没有这层意思。
有的时候,二郎腿,就是血性的一种姿势。
值得一提的是,下面这张拍摄于同日的照片中,蒋介石眉峰深锁表情漠然,胡适侧身面向蒋介石亦无笑容。较之上一张流传甚广的“胡适翘着二郎腿与蒋介石相谈甚欢”的照片,似乎更契合当日合影的真实氛围。
图片二人表情均显凝重

思想者书店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26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这就是格局思想者书店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